印第安那大學一項追踪小學生從三年級到五年級的研究顯示,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在學校的學習介入較深,並鼓勵子女有問題就要尋求老師幫助,因此中產階級學童較能得到老師的關注並獲得較好的成績。相較之下,勞工階級父母多認為自己不應該插手學校教育,也覺得子女若一直麻煩老師會顯得很不禮貌,因此常告誡子女有問題得自己想辦法解決。結果就是,勞工階級學童比較難獲得老師青睞,進而影響學習成就。老師們應該更加注意學生之間的階級差異,並更主動去協助每一位學生解決困難(不管他們有無向老師求助),以免淪為階級複製的幫兇(原始研究:http://goo.gl/YyOpPS)。
在學校之中,學生們也常常物以類聚,形成一個又一的小團體。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學生拉幫結派的程度因校而異,影響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學校規模愈大,潛在的朋友愈多,較容易促成學生去結交臭味相投的朋友而形成小圈圈;學校規模愈小,潛在朋友也愈少,因此學生較不會相互排斥或彼此區隔。第二,當學校提供較少選修或需要跑班的課程,學生勢必得和長期同班的同學有更多的相處時間和互動機會,也因此較不容易形成團體或派系。但這倒不是說小校和不提供選修課就是好事,只是要突顯學校的人數規模和課程設計對於青少年的社交網絡生態具有可觀的影響力(原始研究:http://goo.gl/9CFYw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