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之為「學習的悖論」吧!:在欲精熟某些新資訊時,學習的過程愈掙扎,甚至遭遇失敗,日後你愈有可能回想起並應用該項資訊。
學習的悖論正是「生產性失敗」(productive failure)的核心,此一現象由Manu Kapur所界定並命名,其為新加坡教育部學習科學中心的研究員。Kapur指出,很多老師或雇主在傳授他人新知時,總是在一開始就提供許多的學習架構及指引,直到學生或員工能夠獨立操作為止。儘管直覺上很合理,但這可能不是促進學習的最好方法。相反地,比較好的方式是讓新手獨自和學習材料纏鬥一會兒,避免一開始就給他們任何協助。今年稍早在「學習科學期刊」(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中,Kapur及共同作者,Katerine Bielacyz曾發表一篇論文,就是關於他們在新加坡的三間學校裡將生產性失敗的原則應用在數學科的解題過程。
有一組學生,老師為他們提供了「學習鷹架」,也就是給予指導、支持與回饋。有了老師的協助,這群學生於是能夠找到他們問題的解答。同時,另一組學生則被交待需要和同學協同合作解決相同的問題,而且還没有得到老師任何的提示。這群學生因此無法正確地解決問題。然而,在嘗試的過程之中,對於問題的本質與可能的解答,他們衍生了許多的想法。當兩組學生針對其所學於隨後接受測驗時,第二組的表現顯著地優於第一組。
摸索學習組雖然體驗到很明顯的掙扎,但其一掙扎具有Kapur所稱的「潛在效能」:學習時的掙扎經驗引領學生瞭解問題的深層結構,而非僅是正確的解答。當這些學生在測驗上遭遇到相同類型的新題目,比起那些被動接受老師專業知能的學生,他們得以更有效率地轉化他們所獲得的知識。
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題都不會有明顯的答案,所以能夠明辨問題的深層結構至為關鍵。但 Kapur提醒,没有人喜歡失敗,雖然矽谷的企業家對於那些不成功的點子或者一敗塗地的新設公司,總還是會讚許其為有益的苦澀經驗。所以 Kapur說,我們需要去設計「生產性失敗」,並將之植入學習過程之中。有三種條件可以促進此種有益的掙扎。首先,尋找有挑戰性但不會讓人有挫折感的問題來解決;其次,給學習者機會去解釋及推敲自己的所做所為;第三,給學習者機會去比較及對照好的與差的問題解決之道。學生或員工可能會抗議這種用心良苦卻令他們痛苦掙扎的教學方式,就這麼對他們說吧:以後你會感謝我的!
Reference:
Kapur, Manu & Katerine Bielaczyc. 2012.
"Designing for Productive Failur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1: 45-8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