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1, 2012

為何我們老愛談論自己?因為大腦樂在其中

幼稚園老師真人實境秀的粉絲,以及天主教神父每天週而復始的發現,現已獲得科學的證實:人們就是忍不住要談到自己,因為這種感覺真的太好。

備受尊敬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最近刊登了一份研究,正是關於Harvard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以評估人們到底有多愛談到自己以及為何如此。在第一個研究中,他們在兩種情況下分別掃瞄受試者的大腦:(1)當受試者揭露自己的個人資訊;(2)當受試者評價他人的人格或意見。在第二個實驗中,受試者可以選擇回答三種問題:(1)關於自己;(2)關於別人; (3)關於一個中性的事實。端視所選擇的問題為何,受試者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金錢報酬,研究者藉此測試人們到底偏好回答哪種問題。第三個研究則探索人們是否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答案,或是寧願隱而不發。

Harvard心理系的研究者Diana I. Tamir以及Jason P. Mitchell發現,三個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果:人們在自我揭露時,會激起大腦內嗡嗡作響的生化反應而感到振奮。

研究的結論提到,這就是為何我們大約花了40%的時間在談論自己-因為大腦內的化學反應讓我們不得不然。在一個實驗中,受試者在兩種情況下接受fMRI的掃瞄:談論自己與談論他人。研究者發現,分享個人資訊會引發腦部酬賞區的活動-這個區域也會對性愛與食物等酬賞產生反應。 談論他人則不會觸發太多的迴路反應。

在其中一個研究裡,端視受試者回答關於自己或他人的問題,研究者提供少量的金錢(1分錢到4分錢之間)作為回報。受試者平均而言願意犠牲17%的金錢收益,只求能夠回答關於自身的問題。當回報相同時,受試者在三分之二的時間裡會選擇談到自己。

研究者注意到,假如人們知道有別人在聽,他們更樂於自我揭露。當人們可以選擇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意見或者保持祕而不宣,人們願意犠牲25%的潛在收益,只求能夠放送自己的個人訊息。如果知道自己的想法可以傳送給其他人,效果更加顯著。這意味著,個人覺得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揭露給他人知道乃是值得且有代價的。」研究結論如此提到。以上種種都能解釋具有自我宣傳效果的社群網路平台(諸如Facebook, Twitter),乃至於call in 電台Jerry Springer(脫口秀主持人)與讀書會等對人們的吸引力何在。

先前,一般認為,人類自我揭露的傾向是由一種想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欲望所驅使:對別人開誠佈公並取得他人的信任以建立發展友誼的基礎。 而這份研究似乎是第一次顯示人們大談特談自己不需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消一個字了得。

所以下次在派對上,別人纏著你滔滔不絕談著他或她對乾式熟成cheddar起司(dry aged cheddar)的意見而讓你厭煩,記得,這不過就是腦內的化學作用而已。如果情況真的太糟,試著把話題轉移到你自己身上,或許可以幫他/她解個high



Reference:
Tamir, D. I., & Mitchell, J. P. (2012). Disclo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is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May 7, 2012, doi: 10.1073/pnas.12021291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