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0, 2012

打破精神病學的壟斷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本週的年度會議裡,做了兩件善事:他們推翻兩個輕率的提案,其中一個可能讓非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接受不必要且危險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另一個則可能將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憂慮與悲傷轉化為所謂的精神疾患。

Monday, May 21, 2012

為何我們老愛談論自己?因為大腦樂在其中

幼稚園老師真人實境秀的粉絲,以及天主教神父每天週而復始的發現,現已獲得科學的證實:人們就是忍不住要談到自己,因為這種感覺真的太好。

Tuesday, May 15, 2012

錯不在我?



「美國心理學界夢幻組合」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蘿.塔芙瑞斯和艾略特.亞隆森,毫不留情地檢視了我們大腦自我辯護的複雜作用。當我們犯錯,我們必須消弭認知失調引起的焦慮。少了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我們難堪的痛苦就會延長,不停折磨自己,不斷懊悔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路。但是,不加思索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一樣,會讓我們越陷越深。它阻礙我們看見自己犯錯,遑論要改正錯誤;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獲得評估局勢所需的資訊;使得愛人、朋友及國家間的嫌隙加深;讓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犯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許多專家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而對公眾造成傷害。 

Sunday, May 13, 2012

死亡的光明面:對死亡的覺察可能促成正向行為

當死亡浮上心頭,未必如先前研究所指出,一定會導致陰暗的絕望、恐懼、侵略,或其他負面的行為。Missouri大學的研究者回顧許多研究後發現,對死亡的思索能夠降低好戰態度促成更好的健康決策提升利他精神與助人行為,甚至減少離婚率。 

Thursday, May 10, 2012

絕不後悔!成功老化代表不再去想「要是...就好了」?

Edith Piaf,這位法國偶像唱了一首蔚為流行的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絕不後悔」。這位歌手於47歲時死於肝癌,他本人看來絕非健康老化的好例子。但Science最近刊登了一份新研究,顯示「絕不後悔」的哲學對於晚年的情緒健康至為關鍵。

Tuesday, May 8, 2012

精神病學「聖經」大翻修

摘要:

1. 精神病學的聖經,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預計於20135月發行第五版,這將標誌著三十多年來首度在精神病診斷上的重大改變。

Monday, May 7, 2012

母乳哺育並非無本生意:研究揭露其「隱性成本」

小兒科醫師與其他母乳倡導者經常鼓勵新手媽媽至少在前六個月以母乳哺育新生嬰兒,因為據稱這在健康上對母子(女)都有好處。很多支持者主張母乳哺育比用配方奶粉具有更多財務上的優勢,因為,他們說,母奶不花錢。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建議期間內餵哺母乳不須付出代價的想法顯然大錯特錯。

Sunday, May 6, 2012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高夫曼的《污名》,是每個出版者都夢想能夠出版的經典之作。過去幾年來,不時有出版社宣稱取得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權,然而始終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還有先完成中文版序者,可惜最後也未能真正出版。
不少人對本書的中譯本引頸期盼。一方面,高夫曼的學思生涯十分殊異而令人心生嚮往。另一方面,「污名」概念早已成為許多領域的重要研究視角。舉凡社會學、文化研究、社會工作、公共衛生、心理學、特殊教育、犯罪學等相關研究者,無不從本書深受啟發。這部遲來的中譯本將帶給讀者新的觀看眼光,讓我們重新省思這個充滿歧視、處處污名的台灣社會。

規劃理論



規劃理論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重大變化,Philip Allmendinger的《規劃理論》一書為這些變化提供了一個廣泛與及時的最新分析,包括理論如何與規劃實踐連結,以及其重要性。本書為年輕學子與學者就當前的規劃理論及新的後實證主義觀點提供了根本的導引。

Friday, May 4, 2012

為何跌跌撞撞的摸索學習是件好事?

稱之為學習的悖論吧!:在欲精熟某些新資訊時,學習的過程愈掙扎,甚至遭遇失敗,日後你愈有可能回想起並應用該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