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 2017

焦慮的社會成因


當我們遇到壓力、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常會引起焦慮(anxiety)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通常伴隨著不合理的擔憂思考。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精神科疾病分類診斷系統中和焦慮相關的疾患包括(https://goo.gl/ZWmTpj):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https://goo.gl/KYCw25)、懼曠症(Agoraphobia)、特定對象畏懼症(Specific phobia)、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急性壓力症 (Acute stress disorder)與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社會學家則觀察到當代的個人焦慮反應常常由於社會制度使然。例如在「Engines of Anxiety: Academic Rankings, Reput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https://goo.gl/SNLuXA)這本書中,社會學家發現美國法學院中強調排名的風氣對於學生與校方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如果申請第一級學校被拒,他們會將其視為個人的重大失敗;對校方而言,由於希望能提升自己學校的排名,因此幾乎只能以LSAT 的分數為依據,而不得不放棄其他有潛力但考試分數不高的學生(Sauder專訪:https://goo.gl/yXJ921)。

另有社會學者發現憂鬱與焦慮和個人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中的位置息息相關(https://goo.gl/E2gqxw):若處於「矛盾位階 (contradictory class locations) 之上,也就是屬於馬克思傳統定義下的資本家與工人以外的其他階級(https://goo.gl/tzUGMj),則有較高的機會產生憂鬱與焦慮的症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