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 Romney上週在一個福音教派的Liberty大學發表畢業典禮演說,很自然地將主軸定調在「家庭價值」與宗教話題上。然而,他提出了一個經濟學的觀察,和某些有趣的新近研究產生交集。
「高中畢業後,找到全職工作,然後結婚,再擁有第一個小孩的話,陷入貧窮的機率只有2%。但是,如果上述條件都不存在,陷入貧窮的機率高達76%。」他說。
這些數字的確驚人,但也引出一個歷久不衰的老問題:相關還是因果。這是否意味著,那些典型的高中輟學生,如果他們能待在學校再多撐個一兩年,之後的情況就會好轉?還是說,高中輟學生裡,有一大部分的人,其所具備的特質就是會和低收入綁在一起?
當問題觸及過早懷孕,驚人的新證據顯示,Romney和大多數人都搞錯了方向。過早生育並不如Romey所暗示的,會妨礙年輕女性的經濟前景。相反地,年輕女性有感於自身的經濟前景黯淡,才會選擇成為母親。
未成年/單親/未婚媽媽的問題,似乎是近來自由派與保守派能夠得到共識的少數議題之一。右派對此問題多由婚姻狀態著眼(未婚媽媽),左派則多單純強調年齡(未成年媽媽),但兩個陣營卻能得到相同的基本結論。撫養小孩很不容易,没有另一半的幫忙則更是難上加難。在自己尚年幼時就要撫養小孩,將會嚴重打亂個人的教育與經濟生活,帶來終生的毀滅性後果。因此,預防早期的非婚懷孕乃受到普遍的支持,不管是透過自由派的生育控制與性教育之處方,或是保守派的禁慾主張。
根據Melissa Kearney和Phillip Levine在春季刊的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所發表的論文「為何美國未婚生育率如此之高又其為何重要?」,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能真的搞錯方向。
他們的結論提到:「人生中一旦進入了不利的經濟軌跡,會導致許多青少女在很年輕又未婚的狀態下生育,人生後半段所顯現的貧窮結果(相對於那些没有生育的青少女)只不過是初始不利的經濟軌跡之延續。」換言之,觀察到在青少年階段生育的女性陷於貧窮,就驟下結論說她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她們生育的結果,可謂大錯特錯。凌志轎車的車主比一般美國人都來得有錢,但這不代表一般人只要買了凌志轎車就能出人頭地。擁有較好經濟機會的女性也較能成功地避免生育。
Kearney和Levine利用人工引產的資料,將生育的影響,從其他可能促成生育決定的背景特徵中獨立出來。以如此的方式進行統計控制之後,青少年生育的負面結果似乎降低,甚至變得曇花一現。懷孕生育的年輕女性和接受流產手術的年輕女性,具有一樣淒涼的經濟結果。同樣地,將未成年媽媽和她們自身並非未成年媽媽的姊妹相比(而不是和一般大眾相比),「差異實在不大。」
研究者同樣發現到,少有政策能夠影響未婚生育率,包括墮胎政策與性教育(雖然微薄的福利津貼似乎能夠稍稍降低一些生育率)。
真正造成生育率出現變化的還是人口變項與所在州的經濟變項。尤其,未成年女孩的母親所受教育較少的話,比起那些母親受過較多教育的女孩,更有可能生育。更有趣的是,經濟不平等會提升未成年媽媽的非婚生育數。「當其他條件不變,居住在高度不平等區域的低社經地位女性會出現更多的未成年與非婚生育數。」不平等的測量在此並非那種在最低1%與最高99%之間所虛構出來的隔閡,而是收入中位數(50%)與收入分配中第10個百分等第(10%)之間的差距。換言之,其所呈現的是窮人與地區中典型家庭之間的差距,也反映出一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孩向上流動至中產階級的可能性。上升流動的可能性愈小,未婚青少女的生育數愈多。
故事的結尾就是,成為母親是深度貧窮的果而非其因。循循善誘並無法減少其發生,提供免費生育控制對解決經濟問題的意義也不大。相反地,真實的經濟機會似乎決定了家庭生活的前景。當窮人發現努力工作與「遵守遊戲規則」終將得到回報,他們自然會照做。但如果體制看來對他們極其不利,他們也更有可能放棄主流價值。選擇放棄的方式之一就是成為未成年媽媽,結果就是終其一生窮困潦倒,但那些不好的結果似乎是淒涼處境的延續,而非錯誤選擇所造成。
Source: Matthew Yglesias
Re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Why Is the Teen
Birth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High and Why Does It Matter?” (ungated
pdf) by Melissa S. Kearney and Phillip B. Levin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