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會將各式各樣的特質遺傳給子女,像是髮色、眼球的顏色,乃至於是對爆笑喜劇與巧克力冰淇淋的喜愛等等。然而,父母絕對不會想讓小孩承襲某種特徵:那就是對於特定學科的焦慮。但根據Elizabeth Gunderson的發現,其為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上述的情況實在屢見不鮮。今年年初,Gunderson和同僚在Sex Role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旨在檢視有關學習態度的「親對子之傳遞」,尤其是母親對於數學的不安如何傳遞給女兒。Gunderson提到:父母「對於數學的個人感受有可能會影響他們傳遞給子女有關數學的訊息。」子女則可輕易地識別出這些感受是否為負面。父母對於自身焦慮的認知,是阻止傳遞發生的第一步。
先前的研究關注父母的刻板印象(男孩擅於數學,女孩長於閱讀)與期望(比起女兒,對於兒子的學業表現會訂定更高的標準)如何影響子女的學習方向與定位。Gunderson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指出父母可能會透過兩種更加隱誨的方式影響子女的態度:(1)透過父母自身的焦慮;(2)透過父母的信念,認定能力為天生且無法改善(常見的表達方式為:「我這輩子的自然科從没好過」,「我的數學一整個爛到不行」)。研究顯示,學齡兒童特別擅於仿效同性別家長的態度與行為:如果想要改善女性在傳統男性支配的領域(如自然與數學)中仍然落後的表現,這點值得關注。如果母親討厭數學,小女孩可能會如是想:那我討厭數學也没什麼關係。
即使是老師,也無法避免對於學習產生負面感受。事實上,研究顯示,初等教育學系的大學生在所有的大學科系中擁有最高程度的數學焦慮。研究也指出,授課者若本身都對數學感到不甚自在,就愈無法勝任教授此一學科,也愈無心去嘗試創新的教學策略。認知心理學家Sian Beilock曾做過一個研究,於2010年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顯露出教師對數學的憂慮會如何影響班級中的學生。Beilock和共同作者找了52個男孩與65個女孩加以評估,他們皆為一年級或二年級的學生,分別由17個不同的老師所教授。在學年伊始,尚無發現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教師的數學焦慮有任何關聯。然而,於學年結束之際,一個令人沮喪的關係浮上檯面:教師對於數學愈感焦慮,班級中的女孩愈容易對於女性的數學能力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而且在數學成就測驗上的表現也愈差。
成人若想避免將學習的悲觀心態傳承給子女,注意自己的用辭是最基本的要務(在餐桌和子女聊到學校時,就別再說「我的數學無可救藥」云云)。對於自己曾經畏懼的學科,他們可以勇於面對,善用子女的教育做為溫故知新的機會。和小孩一起學習,你就會發現數學以及自然,或是寫作以及拼字,都没有那麼令人畏懼。千萬要讓小孩知道永遠都有可能改善自己的能力-就從你自己開始以身作則。
Source: Annie
Murphy Paul
Reference:
Gunderson, Elizabeth A., Gerardo Ramirez, Susan
C. Levine, and Sian L. Beilock. 2012. “The Rol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Related Math Attitudes.” Sex Roles 66: 153-166.
Beilock, S. L., Gunderson, E. A., Ramirez, G.,
& Levine, S. C. (2010). Female teachers’ math anxiety affects
girls’ math achiev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 1860–1863.
doi:10.1073/pnas.091096710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