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傷了膝蓋,會有發炎的現象。當一個人感冒,喉嚨也會發炎。這類的發炎症狀是人體對於傷害的一種天生的自我保護反應。
有趣的是,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當一個人遭遇心理創傷時,類似的過程也會發生。不幸的是,這類的發炎症狀可能極其有害。
先前的研究已將憂鬱與發炎症狀聯繫在一起,此種關聯在早期經歷過不幸童年的人身上特別明顯。但總的來說,過往的研究發現,彼此之間並不一致。研究者Gregory Miller以及Steve Cole於是採用一個貫時性的設計,以求解決先前不同研究發現彼此之間的矛盾,如今他們的發現刊登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期刊之上。
他們招募一群健康的青少女,著眼於她們發生憂鬱的風險偏高。自願者經歷兩年半的追踪,其間除了接受訪問,亦提供血液樣本以測量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與介白質-6(interleukin-6)的含量,此二者皆為發炎反應的生物標記。她們在童年時期所接觸到的不幸也接受評估。
研究者發現,當個人在童年早期曾遭受不幸,都會變得憂鬱,而憂鬱症狀亦多伴隨著發炎反應的出現。此外,在早期曾遭受不幸的受試者當中,高量的介白質-6可預測六個月之後罹患憂鬱的風險。當受試者未曾於早期遭受不幸,憂鬱與發炎的共伴效應並不存在。
Miller博士對其發現有以下的評論:「本研究的重要之處在於界定出某個群體傾向於在同一時間產生憂鬱與發炎情形。該群體在童年期間曾面臨重大壓力,而壓力源經常來自於貧窮、父或母重病、或是和家人的長期分離。因此,這些人所經歷到的憂鬱將特別難以治癒。」
本研究發現的另一個重要之處在於,在曾遭受高度不幸的個人當中,其發炎反應在六個月之後依然顯而易見,即便當時的憂鬱症狀已經消退。 這意味著逆境所引起的發炎是一種慢性而非急性的症狀。「因為慢性發炎常和其他健康問題息息相關,像是糖尿病以及心臟病,也就是說,這些人在上述健康問題上有高於常人的風險。這些人,以及她們的醫生,應當特別留意那些高風險性的疾病。」Miller博士補充道。
「發炎現象非常重要,其對於面臨重大生活壓力之後的復原所造成之妨礙,常被低估,本研究為上述的想法提供了重要的附加支持。本研究亦提供證據顯示,發炎狀態可能長期滯留,並與身體功能具有重大關聯。」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編輯John
Krystal博士說明。
進一步的研究有其必要,以將此處的發現擴展至青少女之外,特是那些經歷更為嚴重的長期性憂鬱之個人。然而,諸如此類的發現,終能協助醫生與臨床護理人員為那些特別容易發生憂鬱與疾病之患者,提供更好的處遇。
Reference:
Gregory
E. Miller, Steve W. Cole. Clustering
of Depression and Inflammation in Adolescents Previously Exposed to Childhood
Adversity.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2 (1): 34 DOI: 10.1016/j.biopsych.2012.02.03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