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8, 2014

過動不過動,男女有別?



過動不過動,男女有別?(goo.gl/Cd10I3)。最近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在美國成人服用ADHD藥物的比例大幅攀升,其中女性成人的用藥比例甚至遠高於女童(goo.gl/Kv71e9)。可能的原因之一,在於有些成年女性為了讓自己在學業或工作上更加專注,於是向她們的醫師謊報症狀以便合法取得處方藥。諷刺的是,有些真正具有明顯ADHD症狀的成年女性反而得不到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因為普遍而言,女性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較不易被診斷出ADHD而接受轉介治療(goo.gl/6RPcWa),因此即便成年之後ADHD症狀惡化,但由於缺乏過去的病史而不容易符合診斷標準。

有很多迷思的存在使得女童不易被診斷為具有ADHDgoo.gl/tig2DM)。例如,一項調查顯示(goo.gl/aWSrOf),被診斷出具有ADD/ADHD的女童之中,她們的媽媽在帶女兒就診前,有一半的比例認為女兒的異樣行為只是正常的青春期發展過程,時間過了就會好轉。事實上,不同性別在症狀上的確有所差異(goo.gl/x1unMa):女性較少會有過動或衝動的表現,更多的是缺乏組織、做事七零八落、過度健忘與內向等等,而目前的診斷標準卻是植基於七0年代對於過動白人男童的臨床觀察(goo.gl/ypY51S)。其次,男童的ADHD症狀往往在青春期之後就會減緩;女性卻不然,青春期之後隨著雌激素的增加,以及生活複雜度逐漸提高,ADHD症狀對生活機能的影響反而愈益明顯(goo.gl/ZoIZOG)。

女性未能在幼時得到適當的ADHD診斷,往往在成年之後帶來很多後遺症,包括:飲食失調(goo.gl/B1CIHn)、自殺或自我傷害(goo.gl/VtPRNz),以及伴隨一種以上其他精神疾患的發生(goo.gl/qLcpqN)。未受適當診斷的女性也傾向將自己生活上的挫敗(缺乏組織、章法與專注)視為自身人格特質的缺陷(goo.gl/wb9R9O),即便是高智商的女性也不例外(goo.gl/slM8dZ)。

最後,藥物治療雖能造福某些患者,但絕非ADHD的萬靈丹(goo.gl/twwPWk)。一項最新研究顯示(goo.gl/kmRjyL),藥物治療的擴大使用,長期而言似乎並未顯著改善ADHD學生的學業表現(不留級與高中畢業的機率不升反降)。可能的理由很多,包括:用藥帶來的標籤/污名效果、完全取代認知/行為療法、劑量錯誤等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