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1, 2015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Facebook!?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goo.gl/OEHi3c),先找來86,000志願參與者自我評估人格特質,並提供他們在Facebook上按讚的資料,藉此建立一個以Facebook按讚模式預測人格特質的模型。接著研究者再找來另外三萬多人,同樣請他們自我評估人格特質(自己眼中的自己),同時也請他們的朋友/家人提供人格特質評估(朋友/家人眼中的自己),然後研究者再用先前建立的模型去預測同一個人的人格特質(Facebook按讚模式所反映的自己),結果發現,Facebook按讚模式的評估會比朋友/家人的評估,更接近本人的自我評估。這個研究顯示了big data的潛力,應用在市場行銷、民意調查乃至於婚姻媒合上的商機無限,但也預示了某種對個人隱私可能造成侵犯的潛在風險。

既然如此,我們還需要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嗎?畢竟誰還能比Facebook更瞭解我呢?先別急著下定論。請注意,前一個研究的重點在於利用Facebook預測會比朋友/家人的評估,更接近本人對自我的看法。但,你真的瞭解你自己嗎?另一個研究發現(goo.gl/O9kgdV),朋友對於人格特質的評估(朋友眼中的自己),會比人格特質的自我評估(自己眼中的自己),在預測個人壽命長短時,還要來得準確。或許可以這麼說,和健康有關的人格特質,朋友的評估似乎能夠避免掉自我評估中的某些盲點。

最後,Facebook顯然不能取代益友,但退一步來說,它能稱得上是益友嗎?畢竟很多研究顯示使用Facebook的時間愈長,課業成績愈差。最近一份研究稍微可以平反Facebook的罪名(goo.gl/pKMtbG)。根據這個研究,只有在大一學生之中才發現到使用Facebook時間愈長,GPA愈低的關係,但在大二到大四學生身上,上述關係並不存在。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可能在於,大一學生的時間管理較差,容易一用Facebook就沒有節制,也很容易在做其他事時(如念書)分心(multitasking)去用Facebook。所以,Facebook可以是益友,端看你如何使用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