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學術領域中的經濟學家總是很避諱提出具體建議,也不太針對他們的研究發現討論其政策意涵,畢竟如果堅信市場之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把一切問題搞定,那麼最好的政策大概就是沒有政策了。但從本月初召開的美國經濟學年會(https://www.aeaweb.org/Annual_Meeting/)來看,經濟學家們似乎已經有了改變(goo.gl/fnXf0g)。例如,有許多場專題討論會都聚焦在與政策相關的主題之上,包括不平等、氣候變遷、美俄之間逐漸浮現的新冷戰態勢等等。哈佛經濟學家Raj
Chetty在一場演講之中更討論如何將經濟學方法應用在公共政策之上,並闡釋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的實際效用,這一切正好呼應世界銀行之前發表的一份名為《心靈、社會與行為》(goo.gl/7LBhOu)的報告,其主旨在於說明行為經濟學的發現已經徹底顛覆傳統經濟學對於「人是理性」的預設,並深入討論要如何借力使力利用人「可預期的不理性」(goo.gl/JnfhIa)去促進全球發展與全球健康(對於該報告的中文評論,請看:goo.gl/hyZKpU)。
經濟學家Duesenberry在1960年對另一名經濟學家Gary
Becker探討生育率的經典研究所提出的評論中,曾經對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差異提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經濟學在研究人們如何做出選擇;社會學則研究人們為何沒得選擇」(Economics
is all about how people make choices. Sociology is all about why they don't
have any choices to make.)。但現在看起來,或許經濟學與社會學的鴻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