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1, 2015

研究方法の小眉角:什麼是"抽屜冷宮效果"(drawer effect)或"出版偏誤"(publication bias)?

雙語能力(bilingualism)-可以流利使用兩種語言的能力-是否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帶來好處?過去許多研究發現雙語能力有助於大腦的認知運作,包括專注、計畫、執行某些大量消耗心力的任務等等(goo.gl/z2J98x)。但最新研究發現,支持雙語能力具有優勢的研究似乎比較容易被科學期刊接受刊登;不支持雙語能力優勢的研究則較不容易出現在科學期刊之上(goo.gl/npzmlV)。

最近一份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也指出,社會科學界一直都有所謂的「抽屜冷宮問題」(goo.gl/9xFMzp)。史丹佛大學的政治學者Neil Malhotra和他的研究生發現,一般研究者在工作論文階段(working paper),如果發現完全支持或部分支持假設的結果,那這份研究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最後會出版成為正式論文;另一方面,如果工作論文的發現不支持假設的結果(null findings),則最後出版成為正式論文的機會只有兩成左右。不支持假設的結果(null findings)很難出版的原因,可能在於研究者自己對這樣的結果都不滿意,或者覺得這樣的結果被期刊拒絕的機會很高,所以連寫成正式論文的動機都沒有,就直接把它擺進抽屜、打入冷宮,讓這份研究永不見天日。但這麼做的結果,可能會讓其他研究者重蹈覆轍,繼續浪費時間去驗證沒有效果的假設,對於整體的學術發展無疑造成一大阻礙(goo.gl/AcSkr9)。

Dartmouth College
的政治學者Brendan Nyhan因此主張,現今的學術發表模式-強調新穎與統計顯著的效果-將無可避免出版偏誤的發生(goo.gl/oMUztf)。於是他提出了一份白皮書(goo.gl/qpE3mc),倡導一種全新的發表模式:請期刊編輯與學術同儕先審查研究問題、研究設計、分析計畫,並承諾如果研究者依照符合專業的方式來執行研究並寫成報告,不論研究發現為何,就一定會接受刊登(這種形式又稱registered report:https://osf.io/8mpj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