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肥胖有關的污名和偏見,顯然是後天的建構,更可能是西方主流文化強勢輸入的結果(http://goo.gl/Tci3RH);這種建構出來的污名和偏見並非幻覺,因為它們實際上足以造成感官上的各種偏誤(http://goo.gl/lDRTpg)。
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1989年經典的回顧研究指出,在已開發國家中,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和體重成反比;但在開發中國家,特別是長期面臨糧食短缺的國家,上述關係卻成正比,也就是愈重的女性享有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原始研究:http://goo.gl/dSLc9B)。Eileen
Anderson-Fye(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的人類學家)進行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就是想瞭解肥胖的污名到底是BMI增加的自然有機產物?還是西方文化輸入的後果?(Dr.
Anderson-Fye的相關著作:http://goo.gl/SzILrV)。
從生命歷程度的角度來看,以馬爾他(Malta)兒童為樣本的研究發現,即使同樣是童年肥胖,五歲兒童因為受到初級團體的刻意保護,因此並未覺知身體外型的差異及其社會意義;但在十歲兒童的團體裡,肥胖身體明顯被污名化、嘲弄並遭到社會排除,肥胖個人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因應策略。(原始研究:http://goo.gl/CiJ5FO)。
UCLA 的研究請實驗參與者評估一個氣味樣本(scent
sample)有多香(實際上這個樣本是無味的),如果氣味樣本和肥胖身體影像搭配,實驗參與者傾向給予較低的評分(沒那麼香);如果氣味樣本和一般或纖瘦身體影像搭配,實驗參與者傾向給予較高的評分(比較香)。如果受試者本身BMI很高,再接受到肥胖身體影像的刺激,所給的評分最低(原始研究:http://goo.gl/hViyMf)。
*影片說明:非洲國家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則以「肥就是美」為原則,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女兒太瘦而嫁不出去,甚至會從小就把女兒送到增肥營。這個例子雖然極端,卻也為身體外型的社會建構提供絕佳的證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