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藝人疑似因為網路霸凌而輕生的消息,最新發展是鄉民們想要「替天行道」,對可能的加害者也回報以網路霸凌(參考:http://goo.gl/TkQ8ED)。與其進行事後的復仇,當看到有人在網路上受到霸凌時就能挺身而出不是來得更為及時嗎?換句話說,這些事後的正義代言人,絕大部分在事前也不過是網路旁觀者罷了(http://goo.gl/7Vyi03)。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利用網路聊天室設計一個霸凌的情境,結果發現參與實驗的221位大學生,有68%注意到網路霸凌的發生,但其中只有10%採取直接的介入(包括正面迎擊加害者,或給予受害者正向的鼓勵),其他人卻未能在當下立即有所反應(原始研究:http://goo.gl/dlQ3xi)。
網路霸凌雖然可怕,但面對面的實體霸凌還是更加殘酷(http://goo.gl/RNrAlA)。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者訪問澳洲156位同時受到網路與實體霸凌的學生(10-17歲),發現約六成覺得實體霸凌傷害較大,26%覺得兩者不相上下,剩下15%覺得網路霸凌更為嚴重(原始研究:http://goo.gl/cAOv4E)。
事實上,霸凌受害經驗比受虐經驗對於心理健康所帶來的長期傷害可能更大(http://goo.gl/QFOitZ)。英國Warwick大學的貫時性研究發現,曾被霸凌的兒童,比起在家受虐的兒童,成年之後有多出五倍的機會產生焦慮症狀,多出兩倍的機會出現憂鬱和自我傷害(原始研究:http://goo.gl/hIuVTL)。
諷刺的是,若學校實施反霸凌計畫,青少年受到霸凌的機會反而可能更高(http://goo.gl/V4SlDG)。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透過反霸凌計畫的實施,霸凌加害者反而更清楚如何鑽法律漏洞來達成霸凌他人的目的(原始研究:http://goo.gl/oPQWq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